能动学院招生宣传
发布时间: 2019-06-20 浏览次数: 522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成立于20188月,是学校整合山东省科学院能源研究所的优质科研资源和齐鲁工业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的优质教育资源成立的首批科教融合示范学院之一。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办学条件完善。全院目前共有专任教师与科研人员40余人,其中教授、研究员等高级职称人员2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山东省泰山学者专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高层次学科带头人6人;拥有省级精品课程、省级教学成果10余项;承担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100余项,科研经费累积近亿元;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励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数百篇;拥有专业实验教学面积2400余平米,教学科研仪器价值5000余万元;与美国、澳大利亚、白俄罗斯等国家的顶尖科研院所及国内多家龙头企业建立了合作联系,为学生领略学科前沿、完成教学实验、开展校外实习和开拓国际视野提供了有力保障。

 

 

专业概述

能源的合理开发与高效利用是国家与社会发展的源泉,是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健康发展的基础支撑。能源与动力工程学科集能源的开发、利用、转化、控制等于一体,以节能与减排为目标,致力于提高传统能源的利用效率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学科建设主要依托山东省科学院能源研究所的优势科研资源,以最前沿的科技需求为导向,创新个性化科教融合模式,在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框架下,形成了热能工程、热工自动化、发动机、能源与环境工程和制冷与低温工程等众多专业方向,遵循因材施教的个体差异化培养宗旨,培育具备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宽口径理论基础,掌握传统能源有序利用和新能源高效开发方面的专业知识,能够从事能源、动力、环保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设计制造、运行控制、教学、管理等工作,富有社会责任感,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工程实践能力和竞争意识的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特色

1

2+2”小班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前2年由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主导完成公共基础、专业基础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等课程,注重文理渗透;后2年由能源研究所依据社会需求和领域前沿确定培养方向,确定专业教学和学生个性化发展课程,并以“小班制”方式开设,实施研究性、启发式、自主学习等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学生专业知识水平和学习、科研热情。

2

“一对一导师制”。导师和学生“一对一”结对,帮助学生确定专业方向,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对学生进行全方位、阶梯式培养,帮助进行学业设计、发展规划,学生在第三年进入导师课题组重点培养,进行实习实训和参与科研创新。对学有余力的学生,鼓励攻读辅修/双学位专业。

3

专业科研团队主导专业教学。构建“专业共性课+方向特色课”的专业课程体系,按照学科知识发展逻辑及教育教学规律,制定科学合理的指导性教学计划,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导师的学术团队,感受科研气氛,养成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提高自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未来就业或继续深造打下良好基础。

4

多层次的综合实践体系。构建工程基础训练、专业课程实验、综合实践训练和创新训练四个阶次的专业实践教学系,逐步增加综合性和创新型实践的比重,形成以学生为主、以工程项目为驱动的实践教学模式,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实践能力与训练,更好的适应未来就业需求。

5

分类培养,因材施教。根据学生发展目标和人生规划,实施应用型(创业、就业为主)和学术型(考研和出国为主)两类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注重实践能力提升/训练,学术型注重理论知识学习与科研素质培养。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相应的导师,根据学生的基础能力、兴趣等实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

6

多层次奖助体系。建立了以鼓励优秀为目的的多层次奖助体系。在贯彻落实国家设立的各种奖助贷政策的基础上,设立研究所奖学金、企业基金、三助(助教、助研、助管)岗位津贴等多种类型的专项奖学金,加大奖金支持力度,为有潜力的优秀学生提供优异教学条件和最好的教育机会。

7

多渠道国际交流培训。依托能源研究所已经建立的良好稳定的国际交流渠道,通过科研项目合作、产业技术创新研发、人员交流培训互访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国际交流培训通道。通过奖学金、留学基金等方式选派学生到国外知名大学学习研修,接触学科前沿,开拓国际视野。

 

 

就业方向

学院面向国家能源行业对于高级工程技术型人才的重大需求,培养的学生具备热能工程、传热学、流体力学等方面的扎实专业基础,毕业后可在新能源开发利用、热力发电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空调工程、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国民经济重要部门或单位,从事设计、制造、运行维护等专业技术方面的核心工作,就业前景广阔,待遇优厚。